2006年11月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版:写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烦心的事找疏导员聊聊
杭州上城区的家庭矛盾疏导站化解矛盾有一套
本报记者 陈卓/文 通讯员 丁春早/摄

  俗话说,清官难断家务事。如今,杭州市上城区有6个街道建起了“家庭矛盾疏导站”,难断的“家务事”有了说理的地方。几个月下来,社区居民都说:有了这样的矛盾“减压阀”,家庭更和睦了,社区更和谐了。

  疏导员就是近邻
  “我们在一起都10多年了,再怎么说也是有感情的啊!他怎么能说离婚就离婚呢?”在杭州湖滨街道青年路社区的家庭矛盾疏导站,60多岁的凤大妈正在哭诉她的伤心事。
  今年7月,凤大妈在医院查出了身患癌症,而且已经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时机,医生对她的病情很不乐观。虽然几个月下来,凤大妈的身体状况还算不错,但老伴对她的态度却骤变——老伴担心她的病会传染,对她不闻不问,甚至还说要让她一个人回到老房子里去住。听到这么绝情的话,凤大妈难过极了。
  钱苏飞阿姨是家庭矛盾疏导站的疏导员。听完了凤大妈的哭诉,钱阿姨赶紧安慰她,让她别太难过,要尽量多和老伴沟通,心情放舒畅些,还要坚持看病,适当锻炼,把自己的身体养好。
  最后,钱阿姨说:“放心,我再和你爱人谈谈,做做他的思想工作。”
  钱阿姨也是这个社区的居民,和凤大妈夫妇算得上是邻居,彼此都认识。所以,等她找到凤大妈的老伴时,对方也正想听听她的意见。
  “大家一起那么多年了,要恩爱呀,她有病也别嫌弃……”钱阿姨说,以前家里的生活起居基本是凤大妈在操劳,现在她身体不好了,老伴应该多体谅她多照顾她才对。几番劝解下来,老伴再也不提离婚了,也不说让凤大妈搬走的事了,关系渐渐有了改善。
  “他们既是疏导员又是邻居,处理起问题来更有人情味。”社区书记章国娟对家庭矛盾疏导员的作用赞不绝口。

  和事佬经常家访
  今年3月,杭州市上城区的6个街道分别挂牌成立了家庭矛盾疏导站。以前,对于家庭矛盾,社区、妇联、派出所这“三驾马车”都管,但始终没有形成合力;如今,家庭矛盾疏导站成了最佳的着力点。
  疏导站里人才很多,有社区民警、综治工作者、妇女代表、心理医生、律师、志愿者……他们秉承“预防为主,疏导为先”的宗旨,通过科学的沟通技巧,帮助家庭成员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。
  这些疏导站,除了帮助疏导家庭矛盾外,还经常组织一些小活动。比如:发出“劝子女常回家看看独居老人”的倡议;鼓励空巢老人成立“家庭乐”俱乐部,一起搞搞文体活动;在社区组织开展“家和万事兴”为主题的群体活动;发起妇女“反家庭暴力”的签名活动等等。
  青年路社区还实行“家庭矛盾激化倒查追究制”,也就是说,疏导员接手疏导任务后,不光要“治标”,还要千方百计“治本”。
  三元坊有一对夫妻,妻子是“农嫁居”,没有工作收入,夫妻俩经常发生口角。疏导员接报后觉得,不改变妻子失业的现状,家庭矛盾就很难平息,便介绍她到社区免费学电脑,还推荐其上岗。对此,丈夫很是感动,主动表示:“不会再给你们添麻烦了。”
  除了“疏导员”,青年路社区还有一支由热心人组成的“家庭和事佬”队伍。他们对“高危”家庭采用“情感牵制法”,经常对欠和睦家庭进行“家访”,一来可以联络感情,二来一发现矛盾苗头就及时“和事”。
  阿琴是一家银行的管理人员,工作出色,但每当她因为工作晚回家,丈夫就会起疑心。后来,阿琴也开始对丈夫起了逆反心理,夫妻俩常闹矛盾。“家庭和事佬”知道了这事,就找到阿琴的丈夫,一番入情入理的开导拨开了他心头的疑云,丈夫主动向阿琴认了错。同时,“和事佬”也提醒阿琴,要多了解丈夫的感受。心结解开了,夫妻俩的生活又恢复了和睦。

  链接:及时疏导可减少家庭暴力
  近年来,家庭暴力问题日渐引人关注。从我省妇联的信访情况来看,2005年的信访量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,这给社会增加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。
  为此,我省在建立和完善基层妇女维权机构方面屡屡推出新举措。
  杭州市在社区和乡村普遍建立了妇女维权站,杭州市上城区为保证家庭矛盾得到及时疏导和化解,还积极搭建预防化解家庭矛盾的平台,家庭矛盾疏导站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。社区居民对此普遍反映较好,社会效果也不错。
  据不完全统计,“十五”期间,全省公安机关共受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报警2.3万起,教育处理违法人员1.9万人次,移交社区调解2.2万起。像家庭矛盾疏导站这样的基层协调机构,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“减压阀”,对减少家庭暴力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,为家庭这个社会“细胞”的和谐提供了保障。